#头号有新人# ″胜敌者,一时之功也;全信者,万世之利也。"……明.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2回 在战场上战胜敌人,只能建立短短一个时期的功勋;保全信誉才是长远的利益所在。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智者用这样一句话,总结了一群人,警醒了无数人,“太平本是将军定,不许将军见太平”,象白起,韩信,周亚夫这样的乱世名将虽有盖世功勋,但能苟全性命于太平盛世者其寥寥无几,而″胜敌者,一时之功″他们做到了,而″全信者,万世之利″他们无一能全。对于很多人来,要做到“功高盖世而主不疑,位极人臣而众不嫉”更是难于上清天,这不仅需要有深黯全信之道,更要能忠于的主子。如果主子本性残忍,就算你没有任何过错,也会为你量身定制一个″莫须有"的罪名,让你当头一刀,这个道理在古代也被高度凝练成两句经典名言,即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 ″不忠不信,何以立于天地之间?" ……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50回 人不忠诚、无信义,又靠什么能自立于人世间呢? 这样的话,孔子在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也曾经说过,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人要是失去了信用,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?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,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,它靠什么行走呢? 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也说过类似的话,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九章就有:“信者我亦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” 对于守信的人,我信任他;对不守信的人,我也信任他,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,从而使人人守信。可见,诚信己深深地融进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里,诚信比命还重要。 诚如徙木立信”使得变法成功,国强势壮;“烽火戏诸侯”则是失信于天下,虽身居九五,也难免自取其辱,国破身亡的悲惨结局。 可见,″不忠不信,何以立于天地之间?"这不仅是古圣先贤对古人的发问,也是对今人的警酒。
″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。" ……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·王娇鸾百年长恨》 既然接受了别人的委托,那就要老老实实去帮人办事。 在社会生活中无非就是托人办事和受人办事。托人办事,小则传递物品,大则托负终身;受人办事,要么敷衍了事,要么倾尽所有,一遭千里走单骑,成就了关公彪炳千秋忠肝义胆的武圣形象,一遭刘备白帝城托孤,显尽了智圣诸葛亮,忠诚担当的文人风骨,正所谓: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。 ″言行相顾,心迹相符,终始不二,幽明无间。"……明·洪应明《菜根谭·修省》 说话与做事要相互顾及,想的和做的要相互统一,这样始终如一,无论何时也不改变。 做为充满七情六欲的人来说,能做到前人说的″言行相顾″已经十分不容易了,更别说还做到了″心迹相符,终始不二",那是需要何等的修为才能砺炼出的一种风骨一种人格,如果能做到″幽明无间"的话,这个人已然可以超越人间的一切法则与天地齐同,与万物同尘了,然而,古人告诉我们这些并不是只想让这些话成为今人高山仰止的教条,恰恰是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秉持最大的一个法宝。 能够让我们在做人做事时更合乎人的底线。让内心能处于一种平静淡然的状态之中,对待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做到不偏不倚。 其实,在人心浮燥的当下,尔虞我诈,唯利是图,我们就更应该知道,人生需要的并不是为万物所动心,为天地所动情,需要的是即便在飘摇中也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,让自己的内心与外在一致,内不欺己,外不虞人,在平静中保有一种诚意,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。 ″诺而寡信,宁无诺;予而喜夺,宁予。" ……明·彭汝让《木几冗谈》 许了愿而又不能守信用,那宁可不许;送东西给人家,却又收回,宁可当初就不送。 《资治通鉴》里曾有这样一则故事,说的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,一天他与众臣一起饮酒作乐,正在这时,天上突降大雨,魏文侯马立起身,向群臣下令,马上冒雨赶往山里,群臣十分不解。魏文侯说:″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去打猎,虽然这里很快乐,怎么可以无视一个约会呢″。说完起身往山里赶去。 正因为魏文侯知道"诺而寡信,宁无诺;予而喜夺,宁予。″的道理,并且礼贤下仕,信守承诺,所以在他周围才聚集了儒门子弟卜子夏、田子方、段干木等人,并任用李悝、翟璜为相,乐羊、吴起等为将。为他往后的霸业储备了大量人才。 欢迎收藏+转发+评论 谢谢阅读!!! 文章:思无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179512767291048503 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